部分落选球员在当时还是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魏群,小王涛,高仲勋,黄东春,谢晖,姜峰,曹限东等人,这之中黄东春和谢晖还有朱琪个人认为相对会比较的遗憾,黄东春当年联赛表现极好,同时那个时期的姚夏在场上比赛作风没有问题,但表现出来的效率和球商并不出众,如果有黄东春,相信能在部分时间有更多选择,虽然在俱乐部他主要打前锋,但他的奔跑能力和比赛作风相信打类似影锋的前腰还是可以尝试的。
谢晖年少成名,虽然当时生活作风有些飘,但已经经历了96亚洲杯,磨合没有问题,且他的类型和风格也非常适合打451里那个1,同样可以当成一种选择,而不该用尚显稚美的李金羽。
而朱琪后场多面手属性,再加上正值运动员黄金年龄段,场外作风也比较踏实,联想到后来征战时后场有人却不敢用,人选捉襟见肘,那么当时朱琪也应该被更多考虑。而被大家广泛寄予希望的高仲勋和小王涛,个人觉得反而相对不是最优选择,因为并不太符合当时国家队打法要求,与其它竞争者相比也没太多优势。
入选征战名单者中李红军的入选是回头来看最让人费解的,因为后来在征战客场途中后防人员不整的情况下,宁愿再临时从国内征调吴承瑛增援,也不愿意给他上场时间,那么最初选他的用意何在?至于当时这种情况下都不肯用魏群,想来场外因素可能是决定性的,一个他,一个姜峰据说都非常的能喝,关键是他们两个和高峰是同届国青出身,关系相当的好,高峰好酒是出了名的,既然高峰相对重要性要更强些,那么最后被请出大名单的就只能是这二位,毕竟那时的集训和备战是长时间,估计他们三人小团体已经有了些不好的苗头,当然这些只是在下个人揣测。
而健力宝入选的四位小将在下看来,李金羽当时尚不具备竞争优势,可以有更优选择。
隋东亮中场多面手属性突出,相对其它几人当时比赛气质更时尚,在中场人才偏少以及更多培养年轻球员想法的情况下入选没有太大问题。
李铁当时场上表现出来的作用和能力不足以担当单后腰,他展现出来的优点和弱点都非常突出,但并没有达到非用不可的地步,同时考虑到比赛时的队内氛围和综合各方面因素,包括出于保护队员心理健康,比如后来出现一系列几乎毁掉李铁职业生涯的谩骂和指责。所以在下认为97李铁不入选比入选更妥当。
而至于张效瑞,这就是教练组的选择问题,刚从巴西回来时的他野球踢法明显,有较强向前欲望和能力,作为前腰却不具备足够的大局观和组织能力,显得过于黏球和讲究单干,但如果从一个爆点或者奇兵角度来说,可以考虑。当然健力宝小将的入选大概率是有其它不那么纯粹的原因参与进来,并非教练组单纯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