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斯拉》到《新哥斯拉》日本对核武的态度有怎样的反思?

1954年,日本发生了3件事情:第五福龙丸事件、哥吉拉诞生,还有日本自卫队成立。

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由于美方的错误估算,爆炸威力远超预期,第五福龙丸虽在划定的危险水域之外,仍遭辐射波及,船员深受其苦。

这件事后来虽在美方对受害人补偿下落幕,却唤醒了日本对不到10年前二战爆炸的恐惧。

1954年11月3日首映的《哥斯拉》中,哥斯拉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试爆氢弹破坏了哥斯拉的巢穴,使哥斯拉不得不离开居住地。

明显指涉了同一年发生的第五福龙丸事件,哥斯拉的诞生再次提醒了日本人不曾遗忘的核武恐惧。

哥斯拉吸收了试爆氢弹产生的辐射,却不受其损害,行经之处全都留下辐射的足迹,造成污染。

发现这件事的古生物学家山根博士,在会议上报告后,马上有官员跳出来反对公开这些资讯,其中一个原因是可能引发外交风波。

接着是一位记者辗转从德国那边得知科学家芹泽正在进行一项研究,而这项研究或许能用来对付哥斯拉,记者找上跟芹泽亲近的惠美子,由惠美子带记者去拜访芹泽,芹泽却矢口否认有这项研究。后来芹泽私下跟惠美子透露他确实有能打倒哥吉拉的武器,命名为「氧气破坏装置」。

后来促使芹泽使用「氧气破坏装置」的原因,跟他不愿公开的心情是一样的,就是对人的同情与怜爱。

当时电视正在转播哥吉拉造成的破坏——都市变成断檐残壁,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医院人满为患,研究员用盖革计数器测量小孩身上的辐射值,宛如二战炼狱翻版。

这段拍得极好是非常有效果的,马上说服了观众原先死不愿意的芹泽为何改变心意同意使用武器。

最后芹泽确实用「氧气破坏装置」杀死了哥斯拉,只是这个过程搭配了他无比悲壮的自殉。

他先把自己的研究笔记全部销毁,并决心与哥吉拉一起命丧海中,想着只要研究笔记跟他的命都不在,就没有人可以制造出相同的武器了。

不过电影结尾透过山根博士之口告诉观众,只要人类继续使用氢弹,难保不会有下一只「哥斯拉」出现。芹泽的研究也是一样,难保不会有人制造出更恐怖的武器。

哥斯拉像是手持核武在世界横行的美国强权,更像日本人心中无法消除的恐惧阴霾。

不过电影反思的还是人对人的暴行,没能关注到生态界,细心一点的观众会注意到,跟哥吉拉一起命丧海中的,除了芹泽,还有数万计的鱼类。

《新哥斯拉》是日本东宝公司制作的第29部哥斯拉电影,也是时隔12年,日本方面第三次重启哥斯拉作品,在此之前因为市场衰退等原因间断中止过。

本片有独立的世界观,并非续作。哥斯拉的银幕形象曾在60年代转为正义化身,帮助人类打击邪恶怪兽。

2016年重出江湖的哥斯拉,回到哥斯拉诞生初始的恐惧形貌,这次连结的是日本另一段更迫近的伤痛记忆——福岛核灾。

新的哥斯拉同样带着满身的辐射出现,不同的是《新哥斯拉》更像是一部政治电影,而非日本传统的特摄片。

电影前半段就对政府决策的不断打脸,各部会合作混乱、对情报掌握不足,好不容易做出判断又马上被现实甩一大巴掌。

内阁之一,也是后来灾害的决策负责人矢口下了一道命令,却因为没有明确指出下令的对象,导致命令无法执行。透过快速剪接,我们看到了政策决策圈的呆板与荒诞。

开记者会的首要目的是安抚民众,而非公布资讯,这决定了记者会上该说什么、说多少。

而政府的任何行动都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不管是安排民众撤离或是派遣自卫队,所以政府花最多时间在做的事其实是,找法条支持或是创造新法律。

就连帮怪兽取名都有学问,太拗口就不行。而片中在讨论灾民撤离以及灾后重建的部分,确实有满满的福岛核灾既视感。

不过当政府逐渐适应危机,各部门分工也确立之后,决策也跟着迅速起来,这点也相当日本。

说个题外线年签订的《美日安保条约》属冷战框架下围堵中国的产物,自卫队也是出于同样目的的产物。

本来矢口主张冷冻哥斯拉计划,但有日本官员支持使用核武,原因是虽然使用核武会造成比目前灾害更大的破坏,但能因此换到各国的帮助(他们难辞其咎),日本也会因核灾悲剧得到国际大量的同情援助。

电影最后当然是以冷冻计划解决哥斯拉(自卫队和美军联手),毕竟日本怎么可能拍一部以核武解决问题的电影。

结尾发现哥吉拉造成的辐射污染因为半衰期短的关系比人造辐射更好清除,回过头证明了不使用核武的决定是多么正确,虽然有点刻意,却也点出本片另一个重点:

片中主角一行人得知哥吉拉的生理构造后,马上就想出对策,这是跟1954年的《哥斯拉》相当不同的地方。

旧版恐惧人类的创造,担忧人类有一天会毁灭自己;新版则相信人类的力量,认为正确使用专业(政治上、科学上……)可以解决问题。

不过这毕竟是属于电影的乐观,纵观历史便会发现,做出正确判断并非人类擅长的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