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世人眼中的堂吉诃德”和他的“骑士精神”

55年前,年仅25岁的他,就参与了我国第一台119大型计算机的研发,使其运算能力达到5万次/秒,是先前型号运算能力的6倍。他本人,也成为全国第一批计算机领域的行家之一;

42岁,他应邀远赴加拿大,成为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的访问研究员,两年后却甘愿放弃高于国内70倍的工资,自费购买了几件研制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毅然回国;

归国后,他的“联想汉卡”让汉字完美配适个人计算机,在计算机汉字处理、字符识别和联想输入领域的成就一骑绝尘……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倪光南当年的助手曾评价他为“世人眼中的堂吉诃德”。而对于倪光南来说,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对自主创新的追求,就是他所忠于的“骑士精神”。

20世纪70年代前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但当时的计算机只能处理以拉丁文字为主的信息内容,输入输出仅限于符号、公式和英文词汇,大大限制了我国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范围。

1968年,倪光南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接到了一项任务:设计一款用于观测卫星轨道、记录参数数据的车载计算机。由于这台计算机主要是基层战士使用的,能够“显示、输入”汉字就成了对这台车载计算机的一个硬性要求。

这个要求并不简单。拉丁文字属于字符,是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显示、输入的,而汉字属于图形,想让“方块汉字”和字符一样完美配适计算机系统,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原本在“输入组”工作的倪光南,加入了由“显示组”万永熙主持的“717机显示器研制”工作组。他不但帮助工作组画出了模拟机的电路图,在显示器与计算机键盘的连接和光笔设计上,也帮了大忙。

1974年,在“汉字显示”方面有了一定积累的倪光南,第一次提出了“联想输入法”。所谓“联想输入法”,就是利用上下文的关联性,在输入第一个汉字之后,让计算机自动显示可能关联的汉字,辅助操作者快速高效地进行汉字输入。

为了使“联想输入法”更好地适配计算机系统,倪光南还专门为这套输入法改进了原来的光笔输入模式。他在光笔的笔头上特意加了一个微动开关,只要光笔点住了屏幕上的汉字,轻轻一压,汉字就可以被轻松选中、输入。

而倪光南的这两项重要设计,也为他赢得了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担任访问研究员的机会。

早期的个人计算机处理器性能有限,在进行很多特殊处理时,都需要附加硬件卡来进行辅助。汉字通过软件输入往往需要占用大量内存,有时甚至会让计算机死机,非常影响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回国后的倪光南在“联想式输入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联想汉卡”的构想。

1984年底,正是“联想汉卡”开发的最关键时期。为了尽快研发出“联想汉卡”的成品,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总工程师的倪光南,提出了“三不要求”:一不做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采访。他不想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除研发以外的事情上。

当时,“联想汉卡”的最后调试阶段刚好撞上了春节,倪光南和研制组仅在大年三十当天下班稍早一点,和家人吃了一顿年夜饭,第二天一早,他们十点不到,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在倪光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仅用了半年的时间,第一款“联想汉卡”正式在1985年5月问世了。

这款“联想汉卡”不但减少了汉字输入过程中对系统硬件的占用,提高了个人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还彻底解决了当时在个人计算机中使用汉字的难题。仅在1985、1986、1987三年所带来的总利润,就高达1200多万。而研制“联想汉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

1999年,因为企业战略调整,在科研领域一向有着自己坚持的倪光南被迫离开了联想集团。不过,倪光南却并不认为自己错了。在他看来,“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发为中心,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不久前爆发的“中兴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20年来,倪光南也一直在尽可能地帮助那些高新技术公司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为推广国产操作系统、芯片、软件和文档格式国家标准UOF等开放标准努力。

他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自主创新来解决,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科研人员的最大作用,不止是能够把技术成果变成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他们代表着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科技企业应该赋予科技人才更多的话语权和价值认同。

从一线研究员到下海创业者,再到鼓励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倡导者,对于倪光南来说,身份的转变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骑士精神”。“没做成事之前,谁都可能会被当成堂吉诃德”,但从大局来看,他将理想依托给产业界的发展,是一定可以的。

由华人运通首席冠名、长安信托特约赞助的大型人物专题纪录片《我是科学人》全网上线,欢迎观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