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维农艺术节: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国际知名的亚维农艺术节,是法国文化资源与观光产业相融合的成果,为游客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当地增加了经济文化与社会观光等收益。其文旅融合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目前节庆观光盛行,参加节庆已经成为当代观光旅游经验中重要的一环。世界各地多有节庆的设立,内容包罗万象,部分城市以节庆主导观光的走向,成功建立名声、改变该城市形象,甚至塑造新的城市意象。

法国,以拥有庞大的文化资源傲视全球,且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观光目的地之一,其经验的成功是文化资源与观光产业结合之结果。国际知名的亚维农艺术节(Festival dAvignon)即为法国文化节庆中规模最大,也为指标性的文化节庆之一。

自1947年由Jean Vilar创办起,亚维农艺术节始终坚持当代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其艺术总监每年依个人专业与当代议题设定节庆的艺术风格和方向,由海内外遴选、邀请作品能两相呼应的导演及演出团体,力求整体节目内容展现多元化的表演题材和语汇。

反观1971年起开始举办的外亚维农艺术节,由于其缘起于要求艺术表演的自由,所以主办单位不介入团体的演出规划,艺术工作者在自费参加、自选场地承租、自行宣传并自负票房盈亏的前提下,只要在规定时间前申请即可演出。艺术生产上的毫无束缚,以及由私人剧场、咖啡厅、电影院、河堤船屋、仓库、民房、工厂等近 120个场地所串联的广大表演空间,造就表演艺术在亚维农城市各个角落百花齐放的盛景。

不同的艺术诉求勾勒出亚维农艺术节(In)和外亚维农艺术节(Off)在本质规划上的歧异,并逐渐构成两者在同一宏观时空内互补平衡的微妙状态。

就观众层面来看,这正巧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达到拓广艺术欣赏人口之效:

In倾向需求较多文化资本的严肃精致文化,节目品质具一定水准保证,而其规划的相关座谈与辩论,则拉近传统的舞台上下距离,使观众得以自被动观赏的位置转化为主动与知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意见交流;

Off因演出者的票房考量而趋向通俗大众文化,其进入门槛较低、票价较为亲民,艺术团体得兼顾专业表演和演出前后街头宣传的传统,使演员和观众得以跳脱原本的角色定位,建立供需两方独特的互动沟通模式。

对文化生产者而言,此两种节庆型态的同时竞演,使其得以相互观摩不同的表演和技术,而各种空间的演出型态也挑战表演者和舞台技术人员的功力,从而促成文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亚维农城本身丰富的历史遗产是艺术节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亚维农从创办当年就决定与地方古迹相互合作,利用众多雄伟独特的建筑遗产作为展演舞台。

亚维农艺术节发展历史中最具代表性也最经典的表演场地,莫过于位于市中心的教皇宫中庭。

艺术节在中庭架设露天舞台的方式,结合现代风格的戏剧表演与肃穆庄严的古老建筑,一方面为教皇宫注入新生命,另一方面让观众有机会深入了解古迹,同时为戏剧节目增添一份新鲜与震撼感。

除了教皇宫中庭外,六〇年代起亚维农陆续加入各种户内与户外展演场地,包括教堂、体育馆、艺术学院、博物馆、室外场地等。

在亚维农「OFF」方面,场地包括咖啡厅、小剧场,任何表演团体找到适合表演的地点都能成为舞台。艺术节期间更有许多街头艺人及表演团体的街头宣传,使得整个城市充满艺术节的氛围。

艺术节的文化定位与文化主体性必须明确,才能进一步加强地方居民对于艺术节的向心力。亚维农艺术节在市民与艺术节的连结上做很大的努力,因为一个可以凝聚当地意识和居民高度参与的节庆,会拥有高程度的真实性,因而会得到国际观光客青睐,最后吸引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团体,增加经济文化与社会观光等效益,得以良性循环。

热爱本土艺术节的法国居民不同于一般的过境客,他们会将心中的这份热忱发酵,进而影响身边更多的亲友也一同共襄盛举。他们可能透过网络,部落格,甚至社群,传递他们对音乐节的心得,也因为地利之便,带领更多人前来参加,或者是成为很好的节目团体介绍和咨询者,甚至本身也可以变成宣传效益的一部分。

以城市意象来看,艺术节的举办改变了亚维农平时给人的印象,为原本宁静的亚维农旧城带来热闹的气氛,众多的表演活动为原本沉稳、静谧的古城带来活泼的气息。然而在热闹的背后,艺术节的举办也为亚维农带来社会空间的问题。

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带来大量车流与人潮,原本娴静、舒适的旧城变得拥挤、吵杂,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别于法国观光客对于亚维农艺术节的高满意度,国际观光客对艺术节不够热络。比如,亚洲游客在不了解该节庆的状况下,仅能就所见的场景表示“活动热闹、街头表演多元”的浅薄观感,很少能提及自身深度的文化体验。主要原因有以下:

1. 语言障碍:亚维农艺术表演项目以戏剧和座谈会为大宗,而多数皆以法文为主,对于不懂法文的国际观光客形成语言障碍。而游客中心的资讯和宣传手册也是以法文为主,让国际游客更是不得其门而入。

2. 亚维农难以摆脱既有的品牌意象:亚维农是法国南部小城市,长久以来就与南法普罗旺斯的意象(阳光、薰衣草、乡村)结合。亚洲游客在既有的印象和文化距离之下,对亚维农艺术节的了解不深。而他们的观光动机还是以原有的印象,即南法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田作为主要拉力。因此,即使到达亚维农,对于艺术节的参与和停留都不会有深度的考量。

亚维农艺术节成功地将亚维农城市意象定位为国际艺术之都,改变了当地文创产业的结构,提供了居民以及当地艺术团体工作机会,振兴了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观光产业,提升了富含艺术与文化的生活品质,并吸引了国际上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利用艺术节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以达成其城市振兴或吸引观光等不同面向的目的。

在创办人坚持的民主化以及平民化理念中,亚维农艺术节不仅使法国当地观众及游客得以有机会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表演,同时激发了民间表演团体创作能力与发展。

在后期亚维农艺术节以国际化为导向,许多享誉国际的表演团体纷纷受邀至亚维农,除了巩固自己在国际间的地位与知名度之外,也让许多更多观众有机会参加这场艺术的盛会,增加民众的文化资本,对于往后文化资本的提升与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纵使艺术节期间的客源无法纯化为专程为节庆前来,但在节庆中感受到的气氛及潜在影响力,其价值的兑现仍需要时间的琢磨。

毕加索:把每个爱过的女人都画成了画

第一位是Fernande Olivier。同为艺术家的她与毕加索在1904年相遇,是她开启了毕加索的粉红时期。据说,油画《亚维农的少女》的其中一人为 Olivier。

Olga Khokhlova是一名乌克兰舞蹈家,也是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并在1921年生下一子Paulo。由于1930年左右,毕加索与Marie-Thérèse Walter有染,选择离婚独自抚养儿子。

Marie-Thérèse Walter,17岁时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兼情妇,也是毕加索与第一任妻子离婚的直接原因。两人的关系于1936年因毕加索爱上 Dora Maar 而终结。

Dora Maar 是毕加索最重要的情人,南斯拉夫女摄影师、画家,与毕加索相恋了八年。在这张摄于1936年的照片上,多拉·玛尔用手指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就像毕加索1937年为她画的那幅《坐着的多拉·玛尔》。

Françoise Gilot是一名法国作家、评论家。1944年至1953年间与毕加索相爱。在毕加索一生的七八个女中,吉珞特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然后写了那本畅销全世界的《与毕加索共同生活的日子》。

Jacqueline Roque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也是陪伴他到去世的人。两人于1961年结婚,毕加索为 Jacqueline 创作了400余幅作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土耳其海军编制

总兵力5.5万人,含海军航空兵900人,海军陆战队3100人,海岸营部队1050人。土海军编成舰队、

南部海区、北部海区和训练等4个司令部,主要港口有班德尔马、卡拉苗尔塞尔、安塔利亚、

海军基地有伊斯坦布尔、阿克萨斯、伊兹米尔、戈尔居克、梅尔辛、伊斯肯德伦、恰纳卡莱、埃雷利。

舰队司令部:驻戈尔居克,辖战舰、潜艇、扫/布雷艇、登陆舰艇、快艇5个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