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死党的两个女人一个带着6个孩子自杀另一个竟然卧轨!

在希特勒的一生中,最大的“贵人”莫过于戈培尔,因为正是戈培尔将希特勒推向了“人生巅峰”。

那么,希特勒与戈培尔的关系自然是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戈培尔结婚时,希特勒给他做伴郎!

戈培尔和他的夫人玛格达都是希特勒的忠实粉丝,玛格达甚至因为希特勒推行生育,而生下六个子女。

戈培尔和玛格达甚至被称为德国第一家庭。但是戈培尔虽然称得上“得力”,却并不让希特勒省心。

戈培尔的私生活一度混乱。因为他疯狂的爱上了一位捷克女明星巴洛娃。为了爱人,他甚至敢违背希特勒的干预,坚决离婚。

最终,在压力下“迷途知返”的戈培尔放弃了巴洛娃,选择回归家庭。而伤心的巴洛娃竟试图卧轨自杀,幸而得救回国。战后还差点被当成间谍而获罪。

而戈培尔的原配似乎没有情人那般好命。德国战败后,玛格达竟然把自己的孩子弄睡后(安眠药),给他们喂了剧毒药物,自己和六个孩子一起死了。

在希特勒的一生中,最大的“贵人”莫过于戈培尔,因为正是戈培尔将希特勒推向了“人生巅峰”。

那么,希特勒与戈培尔的关系自然是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戈培尔结婚时,希特勒给他做伴郎!

戈培尔和他的夫人玛格达都是希特勒的忠实粉丝,玛格达甚至因为希特勒推行生育,而生下六个子女。

戈培尔和玛格达甚至被称为德国第一家庭。但是戈培尔虽然称得上“得力”,却并不让希特勒省心。

戈培尔的私生活一度混乱。因为他疯狂的爱上了一位捷克女明星巴洛娃。为了爱人,他甚至敢违背希特勒的干预,坚决离婚。

最终,在压力下“迷途知返”的戈培尔放弃了巴洛娃,选择回归家庭。而伤心的巴洛娃竟试图卧轨自杀,幸而得救回国。战后还差点被当成间谍而获罪。

而戈培尔的原配似乎没有情人那般好命。德国战败后,玛格达竟然把自己的孩子弄睡后(安眠药),给他们喂了剧毒药物,自己和六个孩子一起死了。

希特勒的御用“试毒员”活到95岁终于说出那段黑暗往事

2013年的冬天,德国的一位记者接到任务,需要采访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他来到老人的居所,那里是一个老式楼房,连电梯都没有。这个被采访的老人名字叫做玛格特·沃尔克,她出生于1918年。

在她23岁的时候她的家乡因战乱被毁,所以玛格特·沃尔克只好出逃,重新寻找落脚的地方。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她逃出来了之后却落到了恶魔希特勒的手里。当时希特勒强迫她做试毒员,她接受了惨无人道的摧残,终于时隔六十多年之后,玛格特·沃尔克道出了那段黑暗的往事。

1941年玛格特·沃尔克只有23岁,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但是她却不得不为了生活四处逃命。从家乡柏林出逃之后,玛格特·沃尔克来到了波兰的一个亲戚家中,亲戚家里经济还算不错,本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但没想到命运再次捉弄了玛格特·沃尔克。亲戚家居住的地方和希特勒的驻扎地离得很近,当时玛格特·沃尔克正是妙龄少女,自然不会被德军轻易放过。

玛格特·沃尔克没能逃过德军的毒手,被掳到了希特勒的住处,成为了他的试毒员。希特勒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他知道自己坏事做尽,肯定有很多人蓄意报复,所以行为处事小心翼翼。不论是出行还是餐食都有专人安排,生怕有人动手脚。为了避免被人下毒,希特勒找了15个人专门为他的饭菜试毒,玛格特·沃尔克就是其中之一。

她被德军控制,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起床,然后去军营,到了军营之后会有人把饭菜呈上来,她们这些人就需要把每道菜都试验一遍。由于希特勒吃素,所以她们每天的餐食也很单调,都是一些水果和蔬菜。当她们试吃一个小时之后没有非正常反应,希特勒才会用餐。对于玛格特·沃尔克来说,那段时间非常难挨,因为她每天都需要为生命安全担忧。

玛格特·沃尔克的生活也很枯燥,除了试吃的时间会把她们放出来之外,其余时间她们全都被控制起来,每天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之久,可能有人觉得这份工作很轻松,但是对玛格特·沃尔克来说异常难挨。希特勒身边有专门的厨师他们技艺高超,但是在玛格特·沃尔克眼里,这些饭菜根本没有味道,对于她来说这些饭菜随时可能要了她的性命。

希特勒的住处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玛格特·沃尔克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刺杀。当时希特勒身边的一个上将要刺杀他,于是便引爆了一颗炸弹,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炸弹并没有取了希特勒的性命,他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但是玛格特·沃尔克却受到了惊吓,因为那一颗炸弹威力极大,差点把她们十五个人全部杀死。

除了自由受到限制之外,玛格特·沃尔克还经受了巨大的身体折磨。她当时正值妙龄,因此一些德国军官看到之后心怀不轨,一天晚上一个军官突然闯进了玛格特·沃尔克然后将她。玛格特·沃尔克感到非常绝望,她大声呼救但是没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她好不容易等到德军失败,希特勒的老巢被发现。但苏联红军攻进来之后,不由分说地对她们痛下杀手,其余14名试毒员全部惨死,只有玛格特·沃尔克活了下来。

1946年玛格特·沃尔克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更幸运的一点是,她和自己的丈夫重逢了。自从丈夫上了战场,她就整日担忧,现如今她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玛格特·沃尔克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隐瞒了自己这几年的经历,并且也没有告诉丈夫自己曾被抓去做试毒员。就这样他们相互携手走过了三十四年的光阴,随后玛格特·沃尔克的丈夫因病去世,她又成了孤身一人。

曾经的这段往事玛格特·沃尔克选择埋藏在心里,她极力地想要忘记,然后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那段记忆总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即使过去了几十年,她做梦的时候依旧会回想起那段日子。直到95岁的时候,玛格特·沃尔克决定说出自己的故事,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如果不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这件事就会石沉大海,也没有人为她惨死的那14个姐妹发声了。

最终玛格特·沃尔克亲自联系了媒体,于是便有了最开始记者采访的那一幕。玛格特·沃尔克之所以有勇气重新面对那件事,是因为她已经慢慢放下了,她觉得自己是那件事的唯一存活下来的知情人,如果她选择闭口不谈,那么死去的那14个人就太冤枉了。她们被希特勒迫害,最终受他牵连死去,最终连一个为她们伸张正义的人都没有。

玛格特·沃尔克站出来之后,让大家对当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对玛格特·沃尔克以及那14个女孩的遭遇表示痛心。她们都是最寻常的百姓,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但最终却要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承受无尽的痛苦,令人感到唏嘘。

玛格特·沃尔克已经临近晚年,对她来说物质的补偿已经没有意义,她将这件事情说出来也不是为了夺人眼球或者是为自己争取什么经济利益。她只是单纯地不想让这件残酷的历史被掩埋,她觉得自己作为唯一的幸存者,有责任和义务将真相告诉大家。战争是残酷的,如果希特勒当时没有蓄意挑起战争,他也不会有那么多仇家,整日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之中,这样一来玛格特·沃尔克也不至于被迫成为试毒员。所以当代人一定要引以为戒,努力维护目前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玛格达:曾迷倒希特勒毒死自己的6个孩子仆人下跪求情也不行

“我当然也爱我丈夫,但我对希特勒的爱更强烈,为了他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政权的二号人物、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老婆玛格达亲口所说的。

玛格达·戈培尔经常被描绘成是一名狂热的纳粹分子,但她还有更多复杂、和冷血的一面。

纳粹统治时期,玛格达是纳粹理想女性的典范。为了响应希特勒多生孩子的号召,她严格履行女人的职责,跟丈夫戈培尔育有六个孩子,还有两个意外流产。

当苏联红军逼近柏林、战争即将结束时,玛格达是唯一一个不仅自杀,而且杀害了自己六个未成年孩子的高级纳粹军官夫人。

甚至连冷血的希特勒都怜悯孩子,提出让她把孩子们留下来,可以把她和孩子们从柏林送到安全的地方。但是她拒绝了,依然一意孤行。

在玛格达的高中时代,她曾与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领袖阿洛索罗夫谈恋爱。那时,她戴着大卫之星的袖章,一度想皈依犹太教,移民到巴勒斯坦。

然而,阿洛索罗夫觉得玛格达过于虚荣,一味追求奢华生活,思前想后,最终离开了她。

玛格达则嫁给了一位年龄是自己两倍的实业家根瑟·昆特。昆特是德国纺织业、汽车业、重工业和制药业大亨,曾是当年德国西部最有钱的富贾,在整个德国也是排名前五的实业家之一。

婚后,昆特依旧忙于自己的生意,很快,不满于丈夫的忽视,水性杨花的玛格达出轨了。后来昆特也觉察到了妻子的变化,有道德洁癖的昆特选择了离婚。不过昆特出手相当大方,给玛格达母子在柏林购买了一处高档公寓,让他们母子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玛格达所住的公寓正好离纳粹党部很近,她养尊处优,经常在纳粹党员出入的酒吧里喝酒聊天,就此认识了其貌不扬的戈培尔。

而此时,玛格达的初恋、犹太复国主义领袖阿洛索罗夫也在柏林。时隔多年,再次相遇,两人又碰出了爱的火花。

就这样,放浪的玛格达一边与憎恨犹太人的戈培尔同居,一边和犹太人阿洛索罗夫谈着恋爱。

而阿洛索罗夫也渐渐发现玛依旧未变,不仅虚荣而且还脚踏两只船时,他相当失望。当他发现玛格达约会的是柏林著名的纳粹党头子时,更是吓得心惊胆寒。

玛格达和戈培尔是非常奇怪的一对。戈培尔身材矮小、1.6米都不到,面色黝黑,因幼时患小儿麻痹,安着假腿,一脚高一脚低,平时都要穿着特制的鞋子来弥补两腿长度的差异。

他曾在回忆录里坦言,自己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检阅部队,因为这无疑是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放在万人注目之下。

而玛格达相当漂亮,四肢修长,金发碧眼,眉目传情。戈培尔很快被她深深吸引到了。玛格达的热情更使戈培尔受宠若惊。

戈培尔唯一疑虑的是玛格达甚少提及她的过去。显然,玛格达与其早年男友尤其是阿罗佐罗夫的恋情,不仅使戈培尔感觉她的浅薄与不负责任,更让他妒火中烧。

漂亮热情、打扮入时的玛格达也立马让希特勒成为她的裙下之臣。连希特勒当时的助手瓦格纳都看出来了:玛格达征服了“元首”的心。

两人从希特勒的家离开后,“意犹未尽”的希特勒跟瓦格纳交底说,玛格达可能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的合适人选。

而情场老练的玛格达回答得充满技巧,她表示这将是她的荣幸,但她和戈培尔马上就要结婚了。

玛格达与戈培尔在1931年12月19日结婚,希特勒强颜欢笑,还作为证婚人签署了法律文书。

但此事显然使这两位纳粹元凶之间产生了裂痕。此后不久,希特勒上台初次掌权时,把忠心耿耿的戈培尔排除在了内阁之外。

不得不说,玛格达的情商一流。虽然她拒绝了希特勒,但却一直维持着与元首彼此间的爱慕之情。

希特勒没有生育,玛格达就生了一大群日耳曼血统的孩子“赠与元首”。1938年,玛格达还成为首位获得“德国母亲荣誉十字勋章”的妇女。

希特勒也把玛格达和戈培尔的六个孩子视为己出,孩子们都叫他“阿道夫叔叔”或者“元首叔叔”。

孩子们可以随意进出希特勒在柏林的公寓。抱着两个年纪小一点的巴埃布尔和博内,放在腿上逗她们玩,也是希特勒为数不多、非常享受的放松时刻。

后来戈培尔权倾朝野,当时想成名的女演员几乎都与他有染,这让玛格达无法忍受。

而玛格达自己也没闲着,风流韵事也不少,她不止有一段外遇。与之有私情的党卫军头头卡尔·汉克曾经写信给希特勒,请求他同意自己娶玛格达为妻。

戈培尔沉浸在莉达的温柔乡里难以自拔。为了能跟莉达永远在一起,他甚至威胁要离开德国,一度请求希特勒委派他担任驻日本大使的职务。

看到自己手下都这么乱搞,希特勒怒了。他警告戈培尔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并命人将莉达遣送回捷克,并把莉达拍的电影在德国和捷克全部禁播。

1941年5月,玛格达赌气带着孩子逃离德国前往瑞士,她在德瑞边境被抓住了。玛格达的这次逃跑恰好发生在鲁道夫·赫斯驾机飞往英国苏格兰的时候。

赫斯是纳粹德国副元首,在战争期间,作为希特勒的副手管理纳粹党。那时,德国的重要工作是战争和外交事务,希特勒所关注的也是这些事情,戈林、里宾特洛甫、希姆荣、戈培尔等都是希特勒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而赫斯负责的党务工作已经不再重要。

失落的赫斯为了能给自己赢得一些政治成就,未跟任何人商量,单枪匹马地独自驾机飞往苏格兰,希望能促成德英两国之间的和平,令希特勒大怒。

1945年5月1日,苏联红军已经包围柏林。纳粹政权即将灭亡之时,玛格达和戈培尔一起带着六个孩子住进希特勒的总理府地下室。

戈培尔夫妻决定自杀,并把六个孩子也一并带走,一个不留(只有戈培尔的继子因在前线作战幸免)。

在他们夫妻身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进来向玛格达下跪,哭着为孩子们求情,但玛格达冷酷地拒绝了。

她哄六个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四岁)喝下安眠药后,由一名医生给他们注射毒剂而死。随后,戈培尔开枪自杀,玛格达也服毒自尽。

直到死,玛格达都在无情地剥夺他人的生命,包括自己孩子的,这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纳粹狂热和法西斯主义。

黑色四叶草:号称全员怪物的黑色暴牛团唯有这名成员不是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人的实力底线在哪里,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突破极限,拿出更强的力量。

暴牛团成员算上尼禄总共有着14人,而这14人中又有不少人是出身自贵族家庭或拥有异族血脉,天生魔力天赋强大,唯有阿斯塔、夜见、玛格纳和佐拉可以说是平民出生。当然这些人中还有个现在身份未知的格蕾,但动画既然到现在都没有介绍她的身世,并且连关于她的剧情都不多。那么后面恐怕会有专门的篇章来讲述她的来历,所以格蕾的身世估计也不简单。

而这四位平民出生的成员中,阿斯塔与夜见自然不用多说,他们虽然不是贵族,但天赋与实力却不弱。更何况他们两人只是在这个国家是平民身份,但真正来历并不一定简单,夜见是异乡人,疑似穿越者,阿斯塔更是可能与恶魔有关。

而在实力上他们一人是男主角,另一人则是团长,全都是常将突破极限挂在嘴边,并且还能做到的狠角色。与这两人为敌,只要敌人没有一下子将他们打死,那么就绝对会迎来败北。因为就算他们刚开始打不过敌人,也会不断的突破自我,变得能够击败对方。

至于剩下两人中的佐拉,他虽然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魔法天赋并不弱。首次登场就靠陷阱魔法击败了一名副团长,可以说他的魔法只要准备的时间越长,那么威力就越恐怖。

所以在这四人中,甚至是整个暴牛团中,只有剩下的这一人玛格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出生普通,实力普通,天赋普通,连魔法都是普普通通的炎魔法。

或许他身上唯一不普通的就是热血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意志。作为暴牛团的前辈,他接待过许多后辈。例如阿斯塔和诺艾尔就是由他接待,并融入整个骑士团,可以说他是暴牛团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是在这部动漫的前期还好,他的实力还能跟上主角们的脚步,可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新出现的人物一个比一个强,他的实力就逐渐变得有点跟不上来了。

关于他的身世大家也知道,只是出身自惠外界拉亚卡村的平民,基本不可能像恰米那样隐藏着什么血脉。并且他还不像拉克与戈休他们那样,虽然被精灵转生了,但转生结束后,那些提升的力量却还存在。可以说在这号称全员怪物的暴牛团中,只有他不是。

此外他与拉克之间即是最好的朋友,又是互相比拼的对象,就像由诺和阿斯塔那样。现在拉克进步的越来越快,玛格纳的进步却不多,实在让人着急,毕竟笔者挺喜欢玛格纳这个角色。所以希望作者能尽快给他上个外挂,本来火精灵是最好的选择,但现在在法格莱恩手上,基本不用考虑。只希望作者能给他上个其他外挂,要不然越到后面,玛格纳就要越边缘化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她是“小丑女” 她最反感被叫金发尤物

如果你曾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那部《华尔街之狼》,你一定不会忘记她在影片中大胆惹火的戏。玛格特·罗比——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90后新星长着一张与她的年龄略显不符的成熟面庞,还有着极具侵略性的性感魅力。

不过这个夏天,玛格特·罗比凭借两部重量级大片彻底告别了“花瓶”的称号,一部是与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联袂主演的影片《泰山归来:人猿大战》,还有一部就是DC的年度重头戏《X特遣队》。一头粉蓝色的双马尾、浓艳诡异的妆容、天真中带着癫狂和霸气,谁还敢说,这个曾靠性感勇闯好莱坞的乡下小妞,有的只是惹眼的外表。

尽管成长于单亲家庭,但玛格特·罗比从小就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她的母亲是一名理疗师,独自抚养了四个孩子,玛格特排行老三,陪伴她成长的除了哥哥、姐姐、弟弟,还有两头牛。16岁时为了分担家里的经济负担,玛格特同时打了三份工。17岁那年从Somerset大学修读戏剧毕业后,玛格特义无反顾地搬到墨尔本,开始了职业演员的生涯。

从初来乍到的龙套小演员做起,玛格特出演的第一部被列入正式卡司名单的作品是澳大利亚当地最长寿的电视剧《邻居》。原本只是客串亮相的她凭借努力升级为常驻角色,还因出色的表演而获得了澳洲洛基奖最受欢迎女演员提名。在随后的三年中,玛格特每天都工作十七个小时,一周连续工作五天。此外,她还特意聘请了专业的发音老师教自己练习美式英语,为进军好莱坞做准备。

相信所有看过电影《华尔街之狼》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位一身粉红色、脚蹬高跟鞋踏在小李头上将之推开的性感女郎吧?2012年8月,好莱坞名导马丁·斯科塞斯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五度合作的新片《华尔街之狼》剧组传出消息,片中出演小李妻子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演员,很多人开始对玛格特·罗比投来了质疑的目光。

然而影片上映后,22岁的玛格特不仅获得了当年MTV最佳突破奖的提名,还拿下了帝国电影奖的最佳新人女演员。著名时尚杂志《Glammag》甚至将玛格特·罗比评为年度全球最性感女星。片中,她饰演的女主角虽说戏份不多却很出彩,外表优雅大方、内心备受煎熬,不仅有的大胆表演,她还将人物从任性、惊恐到绝望的情绪变化精准地表现出来,一口布鲁克林口音也得到了影评人的赞赏。

2013年《时空恋旅人》中她饰演了男主角最先追求的女人,配角中的配角,但美人出浴的场景却让人过目不忘。2015年与威尔·史密斯首度合作犯罪题材喜剧片《焦点》,饰演爱上骗人大师的新手女骗徒,两人在片中尔虞我诈、大搞暧昧,尽管年龄差了22岁,玛格特却以强大的气场和性感完全镇住了对方。就连年初颁奖季热门电影《大空头》,也邀请她在片中来了段一边泡泡浴,一边解释名词的性感解说。

正是因为以上的这些角色,有段时间,玛格特·罗比特别痛恨媒体用“金发尤物”“性感炸弹”这类物化女性的词形容她。“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拍戏把头发染成了棕色,心想这下没人再这么叫我了吧!结果第二天一看新闻标题:棕发性感炸弹,当时我就想骂人。”幸运的是,今年之后所有人再提起玛格特·罗比,都有了新的称呼——“小丑女”。

作为今年DC的重头戏之一,已经在北美上映的影片《X特遣队》中,玛格特饰演的“小丑女”哈莉·奎茵成为被网友讨论最多的角色。“小丑女”哈莉·奎茵原是DC漫画中的超级反派,也是个经典的痴情角色,最开始她是来治疗小丑的心理医生,结果却疯狂地爱上了小丑。因为迷恋对方她更把自己也打扮成小丑的样子,甚至帮助他解除监禁走上犯罪生涯。

片中与玛格特二度合作的“史皇”威尔·史密斯对她赞不绝口:“玛格特·罗比很适宜这类角色,她总是上蹿下跳,操纵人的技巧浑然天成,然而事后还能用甜美的笑容瞬间软化对方,任谁都没方法生她的气!”导演大卫·阿耶也说:“小丑女是全片最难把握与饰演的角色,她擅长操纵别人,火上浇油,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唯恐天下不乱是她的本性,就算是自己的队友,她一样会把他们耍得团团转。”

玛格特·罗比在为《华尔街之狼》试镜时,被要求与小李试演一段二人婚后争吵的段落,小李临场给自己加戏大吼大叫,玛格特蒙了,“当时我脑子里有个声音在说,你只剩下最后三十秒了,再不做点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次试镜就彻底完蛋了。”于是,当小李念出台词“当我的妻子你应该很开心,快过来吻我一下”时,玛格特走过去,靠近小李的脸,一边想着这辈子还能有别的机会吻莱昂纳多吗,一边抬手扇了小李一个大耳光。整个屋子瞬间安静了下来。就在她想着“完了这下再别想在好莱坞工作了”的时候,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忽然说:“刚才那下打得太棒了!”小李也大叫:“再打我一次!”就这样,玛格特得到了出演“狼嫂”的机会。

1622年沉没的西班牙帆船上的珍宝被拍卖

从佛罗里达群岛附近一艘有400年历史的西班牙帆船残骸中发现的大量宝藏的一部分将于下月初进行拍卖。

以马德里的一个圣地命名,全副武装的新萨莫拉·德阿托查大帆船作为西班牙舰队的后卫队,于1622年9月初离开哈瓦那。除了265人之外,这艘船还装载了多达40吨来自哥伦比亚、秘鲁和南美洲其他地区的银、金和各种财富。1622年9月5日飓风袭击后,船队中的其他八艘船沉没了,从马克萨斯群岛到干特尔图加斯的海底到处都是垃圾,位于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以西30至70英里处。Atocha号上的两名水手和三名奴隶死死抓住了船的后桅,后桅是唯一留在水面上的部分,但是救援人员无法打开船的舱口。10月5日的第二次飓风进一步摧毁了沉船,尽管西班牙打捞者进行了60年的搜寻,仍未发现阿托查或其宝藏的踪迹。

时光飞逝,回到20世纪后期,一位前养鸡场主变成了一名名叫梅尔·费希尔的沉船兼寻宝者。从1969年开始,费希尔坚持不懈地寻找阿托查,一路上有了一些小发现(1973年有三个银条;1975年的五门青铜加农炮)让他相信自己离飞船越来越近了。(可悲的是,费希尔的儿子德克、他的妻子和另一名潜水员在发现大炮后不久,因一艘打捞船倾覆而死亡。到1980年,费希尔的团队还发现了阿托查的姊妹船圣玛格丽塔号残骸的重要部分。最后,在1985年7月,费希尔的儿子凯恩给他父亲的总部发了一条信息:“把图表放好;我们找到了主桩!”

除了价值不菲的金条、银条、硬币和珠宝之外,从阿托查追回的赏金还包括哥伦比亚一个矿场的祖母绿,以及从导航仪器到陶瓷器皿等各种物品,所有这些都让人们得以一窥17世纪西班牙和新大陆的生活。据估计,阿托查宝藏价值约4亿美元,使费希尔、他的家人和其他投资者成为百万富翁。多亏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环保主义者的努力,费希尔的成功导致了管理沉船和打捞的法律改革。1987年,国会通过了《废弃沉船法案》,该法案赋予各州对位于海岸线三英里以内的沉船的权利。

在发现之后,宝藏中的物品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梅尔·费希尔海洋博物馆永久展出。现在,来自阿托查和圣玛格丽塔的大约40件藏品将于下月初在纽约市根西拍卖行拍卖——准确地说是8月5日。据费希尔的女儿塔菲·费希尔·阿布特说,拍卖的拍品将包括她父母最喜欢的一些作品。(费舍尔于1998年去世,而他的妻子多萝西于2009年去世。)

梅尔·费希尔在发现阿托查的宝藏后不久就出现在“约翰尼·卡森今夜秀”上,当时他戴着一条拍卖的珠宝——一条垂至齐腰的沉重金项链。被称为“金钱链”的它由单个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缩略图大小,在17世纪可以被移除并作为正式货币使用。(当时,西班牙国王对金条征收20%的关税,被称为皇家五号,但如果黄金被制成珠宝,则该税不适用。根据预售估计,该连锁店在拍卖会上可以卖到9万到12万美元。

据她的女儿说,多萝西·费希尔喜欢一条齐膝长的金项链,上面有雕刻精美的链环;那件物品可以卖到40,000到50,000美元。另一件物品是一把源于秘鲁和西班牙的金珐琅勺子,据信是被派往新大陆的天主教牧师在圣餐时用来改变当地人信仰的。勺子脖子上雕刻的复杂图案中,一对秃鹰之间有一张阳刚的脸,这是印加皇室的象征。这把勺子预计售价在16万到18万美元之间。

在从阿托查发现的更有趣的物品中,有一些牛黄,鸡蛋大小的物品,由在美洲驼、羊驼、鹿、绵羊或其他双胃动物(称为反刍动物)的消化道中发现的有机物质制成。当被浸入一杯液体中时,牛黄被认为可以去除液体中的任何毒素或毒素——这是17世纪有钱有势的人担心仆人或对手在他们的酒杯中添加砷的必要条件。其中一块镶嵌在黄金底座上的石头被设计成悬挂在链条上,将成为拍卖的一部分;预售估价显示,它的售价可能高达28,000至35,000美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茜茜公主扮演者罗密:14岁独子离世10个月后43岁的她也香消玉损

原标题:茜茜公主扮演者罗密:14岁独子离世10个月后,43岁的她也香消玉损

茜茜公主结婚时才16岁,她婚后一共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长女在2岁多夭折。

唯一的儿子出生后,被寄予了厚望,但他在31岁那年和情人在一个狩猎小屋里开枪自杀,这对茜茜公主的打击是空前的,也是刺骨的痛。

1898年9月10日,茜茜公主和仆人在瑞士日内瓦旅行后,准备离开,遭到一个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的刺杀,不治身亡。

消息传来,奥地利举国悲痛。她的丈夫弗兰兹国王后来独自生活了18年,直到1916年驾崩,终年86岁。因为没有别的儿子,他只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

独子自杀,让茜茜公主的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但她这一生,拥有弗兰兹国王的专情,从这个角度来看,茜茜公主是幸福的。

21岁那年,她和阿兰德龙订婚了,后来因为第三者插足分手,之后罗密有过两次结婚,但都离婚了,且每次离婚都付出了不少的分手费。

她的独子大卫在14岁那年意外离世,10个月后,罗密因为心脏病离世,年仅43岁。

祖母罗莎·阿尔巴赫·莱蒂(Rosa Albach Retty),曾是奥地利国立大剧院的台柱子。

祖母罗莎·阿尔巴赫·莱蒂(Rosa Albach Retty),曾是奥地利国立大剧院的台柱子。

罗密·施耐德的祖母非常长寿,生于1874年, 一直活到1980年,享年105岁。

罗密的母亲玛格达1909年出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水管工,家境贫寒。

玛格达比较早就踏入社会工作,最初是做小会计养活自己,但她对芭蕾舞和表演非常有热情。

她业余非常刻苦地练习芭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后来得到一个机会,以一名芭蕾舞演员的身份踏入演艺圈。

进入演艺圈后,她认识了男演员沃尔夫,沃尔夫的母亲是奥地利国立大剧院的台柱子,沃尔夫出生这样的家庭,长得也很帅,自然发展要顺利得多。

出身平凡普通的玛格达竟然搞定了这样一个家世良好的帅男,还顺利结婚了。婚后,玛格达生了一儿一女。

罗密出生的时候,父母的感情已经出现了裂痕,1945年,罗密的父母离婚,当时她才7岁。

1953年,年仅15岁的罗密在《白丁香再次开放》中,与母亲一起搭戏,演了一对母女。

她天生丽质,对角色的理解深入骨髓,将那个高贵美丽、纯真活泼的茜茜公主演活了,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茜茜公主。

她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在未满18岁时就在演艺圈站在了顶端。而许多人努力了几十年,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遇。

是上天特别优待她吗? 固然有运气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天生丽质,具有贵族的气质,以及她对演技恰到好处把握。

她的这种表演天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还没成年,就已经大红大紫,她是幸运的。

据说,在罗密踏入演艺圈后,她的继父曾经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分,被罗密的母亲巧妙地给解决了。

1958年,罗密接拍了一部叫做《花月断肠时》的片子,此时,她才20岁,但已经是顶流明星了。

再说,当时的阿兰德龙急于改变自己在演艺圈的地位,他自然是甜言蜜语、山盟海誓,这些,让罗密沦陷了。

要知道,她当时在德国已经是一线女星,许多好资源争着抢着,希望她当女主角。

要知道,她当时在德国已经是一线女星,许多好资源争着抢着,希望她当女主角。

但当时在罗密眼里,爱情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是此前太渴望爱了,她才如此地奋不顾身。

正如韩国文学家朱耀燮说:女人一旦陷入情网之后,就是有人命令她朝火里钻,她也会心甘情愿服从的。

到了法国后,德国不再给罗密提供合适的角色,而在法国,罗密必须从头开始,谈何容易?

刚到法国的时候,罗密的心情是快乐的,她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中,她给朋友写信:

1963年,趁着罗密去好莱坞拍戏,阿兰德龙偷腥自己保镖的女友—娜塔莉。

娜塔莉1941年生于法属摩洛哥,在结识阿兰·德龙之前,她曾有一段婚姻,还生了一个女儿。

娜塔莉离婚后,混迹在演艺圈,她勾搭上了阿兰·德龙的保镖米洛斯,成为米洛斯的女友。

1963年,罗密接拍了《红衣主教》,她要前往好莱坞参加拍摄,而罗密刚走,阿兰德龙就开车前往戛纳,与娜塔莉约会。

阿兰德龙本来是想偷腥,换换口味,没想,遇到高手了,才玩了几次,娜塔莉就怀孕了。

娜塔莉可不是省油的灯,这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她以此作为要挟,要阿兰德龙娶她。

可想而知,正在好莱坞拍戏的罗密接到这封信时,内心的感受一定是心如刀割,痛到骨子里。

1964年8月13日,挺着大肚子、已怀孕九个月的娜塔莉嫁给了阿兰·德龙。

她结识了大14岁的德国演员哈里·梅恩,梅恩温文尔雅,一度让罗密受伤的心得到了温暖,两人在1966年7月15日结婚。

与阿兰德龙分手后,罗密的状态很不好,后来又结婚生子,这导致她的演艺事业好几年都停滞不前。

1969年,阿兰·德龙接拍了一部影片《游泳池》,他指名让罗密担任女主角。

1958年,处于人生高光时刻的罗密,指定让默默无闻的阿兰德龙当自己的搭档。

1958年,处于人生高光时刻的罗密,指定让默默无闻的阿兰德龙当自己的搭档。

罗密得知后,非常开心,她是属于舞台的,处于事业低谷期的她,正需要这样的机会。

单纯的罗密,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平静的婚姻生活,可以给两个孩子一个安稳的家。

但没想到的是,丹尼尔只是个伪君子而已,结婚没几年,1978年丹尼尔主动提出离婚!

大卫14岁那年,一天夜晚,他很晚才回家,忘了带钥匙,他就像往常一样爬上铁栅栏想翻过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当阿兰·德龙导致罗密突然离世,他第一时间赶来,他为罗密拍了最后的3张照片。

他们曾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浪漫的日子,但后来的后来,他们分开了,枕边人换成了他人。

但罗密,在17岁就体会到了如日中天的名气,她要的只是一个关心自己、体贴自己的爱人。

“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你好 ! 我是Linda(琳黛), 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家族沉浮、个体际遇的真实故事。

你好 ! 我是Linda(琳黛), 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家族沉浮、个体际遇的真实故事。

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变革都在摄影师Lyon的写作中

美国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都记录在摄影师Danny Lyon的写作中,他是《自行车骑手》和《曼哈顿下城的毁灭》的作者。

“从一开始,在他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南部担任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第一位专职摄影师之前,Danny Lyon 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语言和图片的艺术家。” Randy Kennedy 在《美国之血》的前言中写道。例如,1961年,19岁的 Lyon 为一家学生杂志写了一篇残酷的讽刺文章,他在文章中为黄金时间电视直播处决的威慑力而发出争论(“这场演出无疑会像棒球比赛一样,以国歌的形式开场”)。

Lyon 因其在摄影和电影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广受赞誉。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在他自己的出版物以及《洛杉矶时报》、《纽约书评》、《光圈报》、《民权刊物》、其他地下杂志以及他自己的博客等各种各样的平台上,他分布广泛的写作拓宽并加强了他的影响力。

这本400多页的出版物囊括了重新发表的以及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发表过的文字,组成了一部浩瀚、精心归档的美国社会变革史。里面还包括Lyon和 Hugh Edwards、Nan Goldin 以及Susan Meiselas 之间的对话。正如Kennedy 所写,Lyon的写作,“是杰出的艺术和道德模范,但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于一个看到了他所看到的,并拥有像他说话一下把这些写下来的罕见能力的作家;Lyon 是一个世界级的健谈家,风趣、睿智、乐观和不屈不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