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演奏家,那是因为他有着一双能够轻易跨越八度音程的大手,这样极佳的先天条件搭配着纯熟的精湛技艺,使他很快就在上世纪
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一个音乐世家的波利尼,自幼就在充满浓郁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因此,在父母、舅舅的耳濡目染下,5岁就开始学习钢琴。纵观他的演奏生涯,经历过年少成名、潜心蛰伏、后劲爆发的艺术之路,但他也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与天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成功被列为当今“国际乐坛10位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在1960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当年18岁的他就在这个高手云集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大赛的第一名。当时的评委主席阿图尔·鲁宾什坦说:“如果论技术,真不知我们在座的评委中有谁能弹得比他还好”。就这样,当时年轻气盛的波利尼凭着过人的天赋让人眼前一亮,迅速成为各大演奏会的争相邀请的宠儿。
年少便成名的波利尼也趁热打铁的进行了一番巡演,但很快他就发现了自己音乐表现上的不足。因此,当时事业如日中天的他选择了急流勇退,到著名钢琴大师米开朗基利门下学习,潜心钻研不同风格的作品、拓宽自己的曲目范围,修炼自身的演奏技术,期间还与卡拉扬、阿巴多等指挥大师有过交流,这些也为他之后的音乐表达带来了一定的作用。
在隐退的这8年间,他的职业生涯其实从来没中断过,在这段期间他也有举行过一系列演出,当然,这些小型的演奏会跟后来的全球巡演规模差得很远。可以看出,波利尼对于舞台,对于演奏还是非常热爱与渴望的。
直到1968年,他开始重返乐迷的眼中,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举办的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音乐会惊艳世人,人们都觉得他对肖邦的诠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水准也变得更加炉火纯青。
与很多当代钢琴大师一样,他也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自1978年首次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后,成功指挥过多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在他的钢琴生涯中,其演奏的曲目范围十分广泛多样,巴洛克时期、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甚至近现代的作品都有涉猎,除了肖邦的作品,其演奏的贝多芬、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显现出非常纯熟的表现力,深受好评。
这么多年来,演奏肖邦作品的钢琴家数不胜数,但是波利尼却一直都被公认为是肖邦作品的权威诠释者,而这并不是表示其他演奏家的肖邦作品不好,只不过是波利尼诠释的肖邦更好,更让乐迷流连忘返。
这版收录了肖邦创制的《四首叙事曲》《升c小调前奏曲》《f小调幻想曲》在波利尼的指尖下如有神韵,他的诠释行云流水,将肖邦音乐中纯真的部分与浓烈的情感融合得恰到好处、动人无比。每一段乐章、每一个音符都显得十分细致、巧妙。
对于肖邦的练习曲,人们都是这样形容:“健康又新鲜有趣,就像沐浴在梦里常见的情境里”。虽然肖邦创作的练习曲的长度都不长,但是那些精巧的复曲调音响及紧密的结构、完整的风格和形式都对后代音乐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德布西、拉赫曼尼诺夫、史克里亚宾等作曲家。这些练习曲也是钢琴家训练旋律、和声、节奏与情绪表现的最好教材。
波利尼对于演奏一直都追求完美,这套由他演奏的《肖邦:24首练习曲 第10&第25练习曲》可谓技惊当今,无可挑剔。这版录音体现了他一贯的内敛含蓄且严谨的风格,将肖邦练习曲中的技、艺、情三者融为一体,很有“沐浴在梦中凄哀”的感觉,更被《企鹅唱片指南》推荐为三星的名盘。
其中第十首练习曲中的第一首里面层层叠叠的音响效果,波利尼的演奏犹如一阵阵清风徐来,将你包围在整首曲子里面。第三首,他的演奏让音符活跃在一个非常有节制的范围里。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明显的对自我的控制和对别人的包容之情。
波利尼的肖邦《练习曲》所代表的是一种客观、严谨、不带任何个人感彩的现代风格的演绎,那犹如电脑般绝对精确、无懈可击的高超技巧,让他可以在琴键上做出自己想要的一切,因而也使这张专辑成为无数乐迷与钢琴学者们追寻的范本和目标。